夏安居草食堂
  續談安撫的食物。若「穗科」的午膳能撫慰味蕾,那麼傍晚,不妨上「夏安居」用餐。離開精明商圈,來到大容東街。在與大容東街交叉的大墩十八街上,有一幢兩層樓的宅邸,「夏安居」進駐在此。   五點營業時間一到,暈黃的燈光捻亮,我夾雜在食客間安份候位。由於廚房僅老闆單人掌廚,爐口有限,想在「夏安居」用上一頓飯,得善於等待。   「夏安居」供應的主食有飯有麵有粥,頑強的糙米脫胎換骨,化身柔軟適口的米飯,麵條拌上腴潤噴香的醬汁,小菜入味沁脾。多用芹菜珠、獨門辣醬提點味覺。我格外愛吃一道:「辣太極」,雙色木耳拌醬汁、灑上檸檬汁,與店家調製的橙色辣醬,為他處少見,且製得極好的菜色。此外,我發覺:「夏安居」的菜葉格外講究,麵碗中陪襯的青江菜猶帶幾分水意,地瓜葉則僅採用嫩葉。   「夏安居」有意地迴避了煎、炒、炸等需多油大火的料理,而以水煮、涼拌等調理方式為主。外頭的素菜館向來有油膩之虞,店家巧心鑽研,更顯珍貴。我一向喜食人間煙火,來此用飯,卻從不覺寒愴、單薄,遂想起過去讀藤井宗哲和尚描寫日本寺院的精進料理,曰:淡味絕非薄味,「薄味是指不夠味、少掉味道。⋯⋯淡味,不只是薄味而已,必須讓食材本身所擁有的味道展現出生命力。」而所謂的「生命力」,也許指的正是食物本身的「精、氣、神」。這裡的食物,往往經過細膩的調理,各自演繹,自說自話,不僅保留原味,更突顯了食材本然的深奧面貌。   中華料理雖精博,卻缺乏諦觀蔬食的眼光,因而頻頻效擬,以豆類、菌菇、蒟篛等食材,加工意圖擬作火腿、內臟、魚排、海鮮⋯⋯曲解附會,卻遠離食物的精神。許多素菜館子,便也大量採用素料烹調,過度仰賴加工食品,更有健康、食品安全上的疑慮;也許如此,我從不喜聲稱吃「素食」,而稱吃「蔬食」。   就算不是茹素的修行者,偶爾也有想僅吃吃蔬食的時候。不過,誠如飲食作家舒國治之言:一般的素菜館,有時著實不容易令人想踏入。也許是因為濃郁的宗教氛圍,也許是因著店裡的警世氣味;甚至,再久坐,「另能嗅出某種愁怨情氛。」我也以為,一間好的素菜館,最好是回歸到一間尋常館子的樣子,讓無論是茹素者、修行人、尋常百姓,能不分彼此,在同一處空間安心用上一頓飯。 // 夏安居草食堂 臺中市西屯區大墩十八街104號 04-23292322 15:00-21:00 每月的三、四號公休,另擇二日休假,建議事前致電詢問

和風江戶前
  食物是一地的人共有的記憶。在上海工作過的叔叔告訴過我,他的中國同事曾萬分不解地說道:「真不明白你們臺灣人為什麼這喜歡日本料理?」確實,對於臺灣人來說,日本料理絕非只是純粹的異國料理,有許多口味相當「中式」、「臺式」的臺灣人,如我的父親,對於其他異國料理往往「吃不合」(臺語),卻獨能接受日本料理。   若拿起放大鏡抽絲剝繭地細看臺灣的飲食內涵,便會理解:所謂的「臺灣味道」,雜揉、混血了若干日本料理成分在內。對於臺灣人來說,壽司、丼飯、日式炸豬排、燒肉、生魚片⋯⋯相較於其他的異國餚饌,也以一種更親暱的姿態,潛入飲食記憶與認同中。甚至有些時候,主客易位,日本料理被馴化,抹上了本土色彩,因而我們吃起某些日本料理餐廳,會難以明說,卻模糊隱約地意識到:這間日本料理店,「很臺」。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自然擁有一副標準的臺灣脾胃,然而,光是偏好、熟悉若干的日本料理品項,實不足以被稱為「懂得」日本料理。有時,對於日本料理的神蘊,我會如同尾瀨朗《藏人》漫畫裡的主角克勞德一般:當一個美國人在日本,由於生活背景的截然殊異,反較一般日本人更敏銳地明辨到,日本飲食中所獨具的發酵食物的味道;同此理,有時品嚐起日本料理,我幾乎是依靠著那並不熟悉的氣味,才發覺自己已赫然捉摸、體貼到那一點,日本料理靈魂的線索。   談起臺中的日本村、大和街一帶菌集的日本料理餐廳,其中最為知名的,不外乎是SONO園、桃太郎幾間⋯⋯無論是帶著官舍雍容氣質、傳聞頗受政商名流青睞的SONO,或是以精緻豪奢見長的桃太郎,我卻總感覺其過度隆重,而無法經常造訪。在這一帶,我最喜愛,且屢次上門用餐的,仍屬位於民權路217巷的「和風江戶前」。   和風是間小館子,但對料理仍有細節處處呵護的精緻感;坐在店裡用餐,常見他桌也是回訪的老客人,各自安適自在地吃喝,這種感覺,著實令人歡喜。由於客人總是不多,我往往貪著在外用餐還能有此遐逸的時光,頻頻詢問師傅食材細節的種種。   作為一間已營業二十二年的老店,能執業至今,自有一定的料理水準在。而無論是纖細的冷盤小菜、精美如畫的握壽司、外皮酥脆微焦的烤魚,此外,尚有個人由衷偏愛的燒蛤仔稀飯,冬夜吃來尤其感覺溫存;或是夾滿明太子餡、質地柔軟的唐揚豆腐,雖皆是常見食材,但通過精到的手藝,使人感覺奢侈。此外,和風對我來說,尤其意義深刻的,則是提供了一抹芳馥氣味的想像。我在這裡嚐到了日本大葉紫蘇所散發出的盈滿香氣;又或店家招待,口感如栗子、澱粉質的慈菇,入口後先是清雅,與稍後轉為菇類特有的深奧味道,上頭綴有一抹薄荷葉,共食亦是令一種風味。通過這些被妥善處置的食材,我捕捉到了在日本料理中,那抹飄忽無定的纖弱風味,譬若鴨兒芹、茗荷、柚子胡椒⋯⋯皆可屬之,它們與陰柔耽美的日本文化相互呼應,同時也是臺灣料理中缺乏的區塊。我悉心辨識著這些珍貴不易見的味道,它們的氣味往往純粹、閃現即逝、一勢定江山。直到有日,我讀到小山裕久在《廚與藝》中所說的:日本料理的神髓,是如同書法般的質地,有著無法塗抹、修補的特質,剎然了然於心。   一間小館子能提供了比「吃」更多的東西,就個人的飲食史來說,那是純然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對我來說,和風,絕對是一間意義非凡的餐廳。 // 和風江戶前料理 04-23019300 11:30-14:00 15:30-21:00 台中市西區民權路217巷10號

阿彰飯担
  正午到阿彰飯担吃飯,對著一張「不再販售鴨肉飯」的字條,一旁的老伯同樣驚愕地問著我:「你說他們為什麼不賣鴨肉飯了?為什麼?」同句話甚至激動地重複了幾次。 傳香二十餘年的鴨肉飯是阿彰飯担無心插柳的獨創美饌,飯上擱的並非慣見的肉絲,而是一隻肥美的滷鴨腿;無從親身體會的我,只好從前人的描述裡揣想那驟然失去的滋味。   阿彰飯担是間只有中午營業,逢週日還關門休息的小店。正常日的午間,行人疏落的林森路上,騎樓底下卻聚集起不尋常的人潮、車潮。店裡兜售的品項稱不上太多,使我想起舒國治在《窮中談吃》中的一席話:「你且去觀察,凡好吃的滷肉飯,必是只專賣一味的店⋯⋯那些又賣麵、又切肝連、大腸、又順手兼賣滷肉飯的店,從來不見有好吃的滷肉飯。」這種對於單一食物專注的神氣,也正是阿彰飯担所具備的。   此外,這裡提供的食物有著彰化小吃的身影,如爌肉飯一味,正是道道地地的彰化小吃。排骨裹上薄薄的一層粉,炸過後再滷,濕軟的外殼,包覆著紮實的肌理,不同於一般市面上拍扁事先醃過,炸得扁薄乾酥、甚至還灑上胡椒粉的做法。結實的口感,第一回吃到嘴裡時,不免有幾分驚異。飯的配菜只有兩味,筍乾與梅干菜,古早味小吃的底蘊與不鏽鋼的盤子甚為搭配。我揣想著阿彰飯担之店名的與彰化小吃的相呼應之處,不曉老闆的出身背景是否跟彰化有所淵源。   回家以後,由網路上的新聞才輾轉得知,受到政府實施禁宰政策的影響,店家為顧及食材品質,捨了許多販售品項。我不免感覺唏噓。禁宰政策的實施,使我們的飲食風景有了改變,看似隱而未顯,卻又如此劇烈。買不到溫體肉,對於不掌中饋、不上菜市場的一般人,彷彿很遠(也是,我們早已習慣到大賣場、超市購買那些冷藏肉品了);然而,再也吃不到自己喜愛的某一味食物,卻離我們很近。 // 地址:台中市西區林森路214號 電話:04-23723974 營業時間:10:30-14:30,週日公休 http://n.yam.com/ebcnews/society/20130709/20130709603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