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器食堂
2013年初在捷運中山站附近小巷內閒晃時發現這間位於 "小器" 附近同老闆開的 "小器食堂", "小器" 是一間已經營業了好一陣子專門販售日式杯盤器具類雜貨的小店, 在台中也有一家分店, 在台中還有一間日式刨冰店, "小器食堂" 在食材上使用自然, 無毒的安心食材, 產地直送來源清楚, 清爽無負擔的簡單烹調方式, 讓在台灣的朋友也能嚐到日式和食的自然美味~   xiaoqi+k 小器食堂 02-2559-6851 (僅晚餐時段可定位) 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27號 (近捷運中山站2號出口) http://www.thexiaoqi.url.tw/ Facebook 營業時間: 平日11:30-15:00/17:30-21:00 假日午餐11:30-15:00/午茶15:00-17:30/晚餐18:00-21:00 (每週一公休, 無服務費, 只收現金)   部落格完整介紹: http://ddff0221.pixnet.net/blog/post/155400596
#和食日式#蛋糕#鬆餅#下午茶#冰淇淋

和風江戶前
  食物是一地的人共有的記憶。在上海工作過的叔叔告訴過我,他的中國同事曾萬分不解地說道:「真不明白你們臺灣人為什麼這喜歡日本料理?」確實,對於臺灣人來說,日本料理絕非只是純粹的異國料理,有許多口味相當「中式」、「臺式」的臺灣人,如我的父親,對於其他異國料理往往「吃不合」(臺語),卻獨能接受日本料理。   若拿起放大鏡抽絲剝繭地細看臺灣的飲食內涵,便會理解:所謂的「臺灣味道」,雜揉、混血了若干日本料理成分在內。對於臺灣人來說,壽司、丼飯、日式炸豬排、燒肉、生魚片⋯⋯相較於其他的異國餚饌,也以一種更親暱的姿態,潛入飲食記憶與認同中。甚至有些時候,主客易位,日本料理被馴化,抹上了本土色彩,因而我們吃起某些日本料理餐廳,會難以明說,卻模糊隱約地意識到:這間日本料理店,「很臺」。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自然擁有一副標準的臺灣脾胃,然而,光是偏好、熟悉若干的日本料理品項,實不足以被稱為「懂得」日本料理。有時,對於日本料理的神蘊,我會如同尾瀨朗《藏人》漫畫裡的主角克勞德一般:當一個美國人在日本,由於生活背景的截然殊異,反較一般日本人更敏銳地明辨到,日本飲食中所獨具的發酵食物的味道;同此理,有時品嚐起日本料理,我幾乎是依靠著那並不熟悉的氣味,才發覺自己已赫然捉摸、體貼到那一點,日本料理靈魂的線索。   談起臺中的日本村、大和街一帶菌集的日本料理餐廳,其中最為知名的,不外乎是SONO園、桃太郎幾間⋯⋯無論是帶著官舍雍容氣質、傳聞頗受政商名流青睞的SONO,或是以精緻豪奢見長的桃太郎,我卻總感覺其過度隆重,而無法經常造訪。在這一帶,我最喜愛,且屢次上門用餐的,仍屬位於民權路217巷的「和風江戶前」。   和風是間小館子,但對料理仍有細節處處呵護的精緻感;坐在店裡用餐,常見他桌也是回訪的老客人,各自安適自在地吃喝,這種感覺,著實令人歡喜。由於客人總是不多,我往往貪著在外用餐還能有此遐逸的時光,頻頻詢問師傅食材細節的種種。   作為一間已營業二十二年的老店,能執業至今,自有一定的料理水準在。而無論是纖細的冷盤小菜、精美如畫的握壽司、外皮酥脆微焦的烤魚,此外,尚有個人由衷偏愛的燒蛤仔稀飯,冬夜吃來尤其感覺溫存;或是夾滿明太子餡、質地柔軟的唐揚豆腐,雖皆是常見食材,但通過精到的手藝,使人感覺奢侈。此外,和風對我來說,尤其意義深刻的,則是提供了一抹芳馥氣味的想像。我在這裡嚐到了日本大葉紫蘇所散發出的盈滿香氣;又或店家招待,口感如栗子、澱粉質的慈菇,入口後先是清雅,與稍後轉為菇類特有的深奧味道,上頭綴有一抹薄荷葉,共食亦是令一種風味。通過這些被妥善處置的食材,我捕捉到了在日本料理中,那抹飄忽無定的纖弱風味,譬若鴨兒芹、茗荷、柚子胡椒⋯⋯皆可屬之,它們與陰柔耽美的日本文化相互呼應,同時也是臺灣料理中缺乏的區塊。我悉心辨識著這些珍貴不易見的味道,它們的氣味往往純粹、閃現即逝、一勢定江山。直到有日,我讀到小山裕久在《廚與藝》中所說的:日本料理的神髓,是如同書法般的質地,有著無法塗抹、修補的特質,剎然了然於心。   一間小館子能提供了比「吃」更多的東西,就個人的飲食史來說,那是純然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對我來說,和風,絕對是一間意義非凡的餐廳。 // 和風江戶前料理 04-23019300 11:30-14:00 15:30-21:00 台中市西區民權路217巷10號

火金姑工作室
在同事給了我一本北區國際光點印製的康青龍旅人手帖裡面發現了一間很有創意的燈飾工作室 - 火金姑 (火金姑=台語的螢火蟲), 老闆楊錕金先生是一位非常親切的人, 對於每個問題他都會慢條斯里的回答; 這裡也有訂做的服務, 熟識他的客人都知道老闆能溝通, 好商量, 但唯獨就是不能趕時間, 因為老闆是用自己的步調在工作, 親手拼裝, 所有的零件都不是現成的, 老闆有時會從資源回收場蒐購的鋁、銅、錫、鐵等零件, 無論是酒瓶、雕塑、花瓶、喇叭、在他獨特的靈感及巧手之下找到最滿意的組裝方式讓各式不同的零件重生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燈具~   Firefly Studio 火金姑工作室 0916-397-423 / 楊錕金 先生 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75巷21-1號 營業時間: 17:00-23:00 (只收現金)   部落格完整介紹: http://ddff0221.pixnet.net/blog/post/37021318
#傢俱燈飾#設計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管理, 開村於2010年10月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就位於公館後方小山坡上, 是個非常可愛的藝術文化聚落, 有設置展區, 咖啡廳, 藝術工作者的小店, 是個假日可來走走的好去處~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02-2364-5313 台北市中正區汀洲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近捷運公館站1號出口) http://www.artistvillage.org/thav Facebook 開放時間: 11:00-22:00 (展覽僅開放至18:00) (每週一休館, 特定假日或春節開放細節請參官網)   部落格完整介紹: http://ddff0221.pixnet.net/blog/post/45720564 部落格完整介紹: http://ddff0221.pixnet.net/blog/post/129913350
#咖啡#藝術#展覽

阿彰飯担
  正午到阿彰飯担吃飯,對著一張「不再販售鴨肉飯」的字條,一旁的老伯同樣驚愕地問著我:「你說他們為什麼不賣鴨肉飯了?為什麼?」同句話甚至激動地重複了幾次。 傳香二十餘年的鴨肉飯是阿彰飯担無心插柳的獨創美饌,飯上擱的並非慣見的肉絲,而是一隻肥美的滷鴨腿;無從親身體會的我,只好從前人的描述裡揣想那驟然失去的滋味。   阿彰飯担是間只有中午營業,逢週日還關門休息的小店。正常日的午間,行人疏落的林森路上,騎樓底下卻聚集起不尋常的人潮、車潮。店裡兜售的品項稱不上太多,使我想起舒國治在《窮中談吃》中的一席話:「你且去觀察,凡好吃的滷肉飯,必是只專賣一味的店⋯⋯那些又賣麵、又切肝連、大腸、又順手兼賣滷肉飯的店,從來不見有好吃的滷肉飯。」這種對於單一食物專注的神氣,也正是阿彰飯担所具備的。   此外,這裡提供的食物有著彰化小吃的身影,如爌肉飯一味,正是道道地地的彰化小吃。排骨裹上薄薄的一層粉,炸過後再滷,濕軟的外殼,包覆著紮實的肌理,不同於一般市面上拍扁事先醃過,炸得扁薄乾酥、甚至還灑上胡椒粉的做法。結實的口感,第一回吃到嘴裡時,不免有幾分驚異。飯的配菜只有兩味,筍乾與梅干菜,古早味小吃的底蘊與不鏽鋼的盤子甚為搭配。我揣想著阿彰飯担之店名的與彰化小吃的相呼應之處,不曉老闆的出身背景是否跟彰化有所淵源。   回家以後,由網路上的新聞才輾轉得知,受到政府實施禁宰政策的影響,店家為顧及食材品質,捨了許多販售品項。我不免感覺唏噓。禁宰政策的實施,使我們的飲食風景有了改變,看似隱而未顯,卻又如此劇烈。買不到溫體肉,對於不掌中饋、不上菜市場的一般人,彷彿很遠(也是,我們早已習慣到大賣場、超市購買那些冷藏肉品了);然而,再也吃不到自己喜愛的某一味食物,卻離我們很近。 // 地址:台中市西區林森路214號 電話:04-23723974 營業時間:10:30-14:30,週日公休 http://n.yam.com/ebcnews/society/20130709/20130709603937.html

5春咖啡
  走進5春咖啡,原本心底想的是:大抵又是一間時下流行,老屋翻修的咖啡館罷。   早已成為熟客的羅老師推開門招呼我,參觀完一圈店面以後,紛紛就著吧台前窗口旁的座位坐下。沒多久,我便為老闆Jimmy不疾不徐、自信又語帶幽默的談話風格所吸引。   少量烘焙的豆子,自是有什麼喝什麼。Jimmy以塞風壺為我們沖煮,靠近咖啡壺下座的火焰若即若離,我一時好奇問起,答曰:「為了維持溫度。」頗顯其細心。連著幾杯喝下來,旋即發覺:5春咖啡的風味乾淨到令人覺得有些潔癖,問起,才知經過兩次挑豆手續,烘前挑豆,烘完再挑,且為了避免味道殘留在濾布上,每一沖煮完咖啡,旋即以沸水燙過一次濾布。然而風味層次雖明晰,卻絕不單薄。   許久沒喝到如此高雅、性情明晰的咖啡,令人驚艷連連。水洗耶加雪非,花香四溢,如飲香水,溫度降低,更顯出如膏如脂般的柔潤質感。冰滴水洗哥倫比亞,則有發酵如酒水的濃郁基底,卻在舌間殘存一點人參、茶葉的甘澀,相當精采。   甜點表現亦使人傾倒。焦糖布丁以牛奶、雞蛋、天然香草製成,滑順漂亮的口感,苦甜的糖漿,透著一丁點海鹽點綴的鹹味,絲毫不膩口,「好吃到連糖漿都想喝光!」舉起湯匙,我忍不住大聲宣布。陸續嚐過好咖啡好甜點,心十足歡喜起來。   「咖啡,喝就對了!」Jimmy豪氣地說道。豪氣地喝一杯,高雅究極的咖啡,豈非是十足的奢侈。   當年自己未識精品咖啡滋味,亦是在訪十三咖啡時理解到,何謂咖啡風味輪(coffee taster’s flavor wheel)中所謂的「花香」(flowery)。Jimmy表示,自己曾在十三咖啡工作過一陣,想來,亦傳得其職人精神。   造訪5春的午後,正逢康芮颱風造訪,霪雨霏霏,與朋友騎機車在外奔波,難免顯得狼狽,且該日的工作情形亦稱不上順遂,然而,我卻仍覺得,這日無比美好。 // 5春咖啡 臺中市五權一街162巷2弄5號 14:00-21:00,週一公休

麵屋武藏 神山
麵屋武藏是來自日本東京的武士拉麵, 以原創日本 W Soup 雙湯頭拉麵強烈襲捲日本拉麵界, 神山店乃麵屋武藏之創始店, 神山代表的就是富士山, 是日本精神的象徵, 以每日限量的 "一本拉麵" 驚艷許多饕客, 絕對可以滿足食量大的客人, 店家使用大塊上等五花肉, 去除油膩後, 耗時2天醃製處理, 出餐時再經慢火燒烤, 費時費工而製成這碗驚為天人的美味拉麵, 肉塊有些肥卻不油膩, 味道口感極佳!   麵屋武藏 神山 02-2542-8222 (無定位服務, 請現場候位)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121巷18號 (位於肥前屋對面) Facebook 營業時間: 11:30-22:00 (無服務費, 只收現金)   部落格完整介紹: http://ddff0221.pixnet.net/blog/post/161016779 麵屋武藏 虎嘯: http://ddff0221.pixnet.net/blog/post/162263324
#和食日式

夏安居草食堂
  續談安撫的食物。若「穗科」的午膳能撫慰味蕾,那麼傍晚,不妨上「夏安居」用餐。離開精明商圈,來到大容東街。在與大容東街交叉的大墩十八街上,有一幢兩層樓的宅邸,「夏安居」進駐在此。   五點營業時間一到,暈黃的燈光捻亮,我夾雜在食客間安份候位。由於廚房僅老闆單人掌廚,爐口有限,想在「夏安居」用上一頓飯,得善於等待。   「夏安居」供應的主食有飯有麵有粥,頑強的糙米脫胎換骨,化身柔軟適口的米飯,麵條拌上腴潤噴香的醬汁,小菜入味沁脾。多用芹菜珠、獨門辣醬提點味覺。我格外愛吃一道:「辣太極」,雙色木耳拌醬汁、灑上檸檬汁,與店家調製的橙色辣醬,為他處少見,且製得極好的菜色。此外,我發覺:「夏安居」的菜葉格外講究,麵碗中陪襯的青江菜猶帶幾分水意,地瓜葉則僅採用嫩葉。   「夏安居」有意地迴避了煎、炒、炸等需多油大火的料理,而以水煮、涼拌等調理方式為主。外頭的素菜館向來有油膩之虞,店家巧心鑽研,更顯珍貴。我一向喜食人間煙火,來此用飯,卻從不覺寒愴、單薄,遂想起過去讀藤井宗哲和尚描寫日本寺院的精進料理,曰:淡味絕非薄味,「薄味是指不夠味、少掉味道。⋯⋯淡味,不只是薄味而已,必須讓食材本身所擁有的味道展現出生命力。」而所謂的「生命力」,也許指的正是食物本身的「精、氣、神」。這裡的食物,往往經過細膩的調理,各自演繹,自說自話,不僅保留原味,更突顯了食材本然的深奧面貌。   中華料理雖精博,卻缺乏諦觀蔬食的眼光,因而頻頻效擬,以豆類、菌菇、蒟篛等食材,加工意圖擬作火腿、內臟、魚排、海鮮⋯⋯曲解附會,卻遠離食物的精神。許多素菜館子,便也大量採用素料烹調,過度仰賴加工食品,更有健康、食品安全上的疑慮;也許如此,我從不喜聲稱吃「素食」,而稱吃「蔬食」。   就算不是茹素的修行者,偶爾也有想僅吃吃蔬食的時候。不過,誠如飲食作家舒國治之言:一般的素菜館,有時著實不容易令人想踏入。也許是因為濃郁的宗教氛圍,也許是因著店裡的警世氣味;甚至,再久坐,「另能嗅出某種愁怨情氛。」我也以為,一間好的素菜館,最好是回歸到一間尋常館子的樣子,讓無論是茹素者、修行人、尋常百姓,能不分彼此,在同一處空間安心用上一頓飯。 // 夏安居草食堂 臺中市西屯區大墩十八街104號 04-23292322 15:00-21:00 每月的三、四號公休,另擇二日休假,建議事前致電詢問